家住南京东路街道江阴路88弄的杨阿姨今年76岁,她曾时常陷入这样的困扰:“唉,刚才想做什么来着……”记忆的橡皮擦,悄然侵蚀着她的日常生活。作为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杨阿姨的记忆衰退一度令她和家人忧心忡忡。
这份担忧,在南京东路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的温暖照拂下,逐渐被安心的暖流取代。一年前,杨阿姨与街道的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客堂憶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客堂憶间”成了她每周最期盼、最向往的去处。
“蔡蔡啊,万万啊,我来啦!”“客堂憶间”位于江阴路88弄16号。对于杨阿姨来说,这里没有冰冷的器械,唯有如家人般亲切的社工和志愿者。连续两年,一对一的认知非药物干预,就在这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进行。有时是趣味盎然的记忆力训练游戏,激发脑力;有时是温暖贴心的往事畅聊,强化记忆。这份持久的坚持,为杨阿姨的认知功能撑起“保护伞”,守护着她的记忆家园,让她能够从容品味生活的美好。
今年,这份贴心的关爱更是从“客堂憶间”延伸到了长辈们的家中。项目组通过启动适老化微改造计划,为包括杨阿姨在内的4位认知障碍高风险长者筑起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屏障。
走进杨阿姨的家中,卫生间里,马桶盖贴上了醒目的彩色标识,位置一目了然,墙边稳固的适老化扶手,让她起身、坐下时都多了一份踏实的支撑;走廊过道里也新增了适老化扶手,为杨阿姨在家中的日常行走增添了有力保障。
根据计划,项目组后续还将为杨阿姨在家中张贴认知障碍导视贴,用清晰的视觉引导,帮助她在家中自如活动。
“这些颜色标识一看就清楚,扶手也抓得牢,现在在家走动、上厕所,心里都踏实多啦!”杨阿姨抚摸着崭新的扶手,眼中闪烁着感激。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同样温暖了其他三位认知障碍高风险长辈的家。
无需大动干戈,点滴改造既温暖了长辈们的日常和心房,帮助他们在“老房子”里开启了“新生活”,也承载着对认知障碍群体深切的同理与尊重。从“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客堂憶间”的每周守候,到家中无微不至的适老化微改造,杨阿姨和邻居们的故事,成为南京东路街道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温暖写照。未来,这份守护将持续传递,为更多长辈在熟悉的社区托起稳稳的幸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