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胡林家的新房子已经完成了一楼的混凝土楼板浇筑,正在建造第二层。天气炎热,每天他都要爬上新房给楼板浇水降温,提升混凝土的硬化效果。在此之前,吴胡林一家五口人都住在30多年高龄的老房子里,墙皮脱落、屋顶漏水……老房子该有的“毛病”一个不落。对新房子,吴胡林格外上心。
“自建房爆改小洋房。”“真的不是别墅,是我改造的自建房小院!”“旧房翻新成温馨小家。”……在互联网上,“爆改”农房房屋似乎也成为了流量密码。近年来,嘉兴积极推进农房改造行动,将农房改造行动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居住品质提升、经济价值激活、文化底蕴传承、村庄风貌塑造四大维度,全力打造“嘉有好农房”特色品牌。
高大的四开门颇为气派,屋前是夏小祥自己打理的花木,一棵60多岁的老榆树古朴苍劲。三层楼的新中式风格住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八角形转角窗设计精巧,既保留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充满现代感。
“我们住在二楼,孩子们平时在城里,回来就住三楼。”虽然已经在新房子里住了一段时间,夏小祥介绍新房子布局的语气里仍然充满兴奋。搬过来之前,一家6口人住在二层楼房里,“老房子是我一手造起来的,用的是水泥预制板,虽然没有什么漏水的问题,但毕竟时间久了,住得也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挤。”
这套新房子,是夏小祥和儿子合作建造的。新房子造好没多久,夏小祥就在村里出了名,四邻八舍都赶过来,从前庭到里屋看了个遍,还掏出手机拍照。“村里很多也想造新房的人都过来了,要看看式样,回去造个更好看的。”
在保山村转一圈,完成翻新的农房不在少数。该村庄原规划用地539亩,规划农户数409户。在实际走访中,保山村村委会主任杨敏芳发现农户对于住房改造的需求比较大,“在农村,大家更希望就在老地基上建新房。”
2024年,保山村通过优化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邻域扩展”原则,将扩容区与既有聚落通过巷道串联、公共空间嵌套,形成新旧交融的有机共同体。扩容后,规划用地676亩,规划农户数576户,新增了整整139户农户。不仅解决了100户农户的农房改造需求,还顺带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吴胡林家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一个农民建房集聚点,一共有12幢农房,目前10幢已经开工建设。”杨敏芳说道。
农房是居住空间,也是人们的记忆载体。在旧房“做新梦”,老百姓必须唱“主角”。“我们坚持‘谁所有、谁改造’‘谁使用、谁改造’原则,从群众自身意愿出发决定是否改造,尽力支持但不大包大揽,以好政策、好服务、好环境激发群众实施改造的内生动力。”嘉兴市建设局镇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中华村三百亩保留点村落,顺着建筑的外墙往上看,一眼就能看到观音兜这一山头墙形式。村里的老人介绍,观音兜因为形似观音的帽兜而得名,具有祈福保佑家人平安、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
中华村地处新仓镇西北角,在进行农房改造时,平湖重点从风格、体量、色彩等方面提炼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落戗屋、观音兜等,“我们将这些风貌特色总结成册,形成农村保留点农房建设总体研究报告,打造以‘田水树房’为特色的‘金平湖江南水乡民居’。”平湖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嘉兴还通过编制农房设计通用图集,提供33种户型,分传统中式、现代中式、新亚洲等风格,满足农户的不同需求。翻阅图集,一幢幢保留江南水乡特色的房屋跃然纸上,汽车位、老人房、书房、套房等一应俱全,满足了新时代农民的建房需求。
“宝宝们,阿姨今天做的是面筋塞肉,从揉面到调馅都是纯手工制作!”每天上午9时许,平湖市新仓镇中华村村民徐佩华就来到村里的秋浜先锋站,系上红白格子围裙,麻利地架起手机支架,开启乡村主播工作。今年4月起,这个由农家厨房改造而来的“直播间”开始和大家见面。农房变身直播工作室,灶台变身舞台,村民也当起了主播。
“今年的绣球花卖得怎么样,集聚点在建的房屋造到哪里了?”顶着烈日,手提电脑包,里头塞着已经翘边的文件和笔记。桐乡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所所长助理蔡月菲又来到了桐乡市高桥街道三村村,作为三村村的驻村设计师,她已经是村里人的“熟面孔”了。
初来三村村时,蔡月菲发现当地的花卉和苗木种植很有特点。村民们东一块地、西一块地都在种植,尤其是绣球花。“能否把零散土地集合起来,为农房集聚与产业发展腾出更多土地呢?”
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进行规划设计的蔡月菲,真正走进村庄才发现,农户的需求五花八门。“他们觉得种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地方,有些也不想造新房子。”这时,她就会掏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图纸,耐心向村民解释。
好在,村民们的不理解和疑惑,在蔡月菲的一步步脚印中被一一化解。在三村村东南部,约300亩的土地上,130余户居民已经在上面建起了自己的新房。“我们重新编制了村庄规划,整个集聚点大约可以容纳400余户农户在此建房。”
纵观嘉兴的农村,每个村庄的建设情况都不尽相同。作为农房改造的主体,农户在推进农房改造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知道怎么改好、找不到专业的人来设计和施工等难题。
而专业设计师、建筑师的出现,犹如及时雨。去年,嘉兴积极引导建筑师、设计师下乡,发动建筑师、设计师、监理师等相关专业工程师,以建筑设计、市政设施设计、建设工程管理等为主要职业的人员指导服务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把专业的技术服务送入寻常村民家。
这些专业人员既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可复制的经验。平湖市、海宁市建立农民建房正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规范新建改造农房的形式、色彩等要求;南湖区、嘉善县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走进乡村,实地了解农民的需求方向,结合各农村自身特点,编制农村住房设计通用图集,保障建房村民有图可选、实用性强。
去年,秀洲区新塍镇庙云桥村村民陈伯欢满心欢喜地搬进了自己的“新房子”。油腻发黑的墙壁变成光亮的墙板、整齐的橱柜替换了板子搭建的置物架,卫生间还装上了扶手等适老化设施,整个房子亮堂堂的,住在里面心情都好了不少。
“不仅改得好,时间还特别快,整个房子用了10多天就全部改好了。”从拆除旧设施到完工,陈伯欢每天都在改造项目现场,亲眼见证了农房改造的“超级速度”。
这座“脱胎换骨”的新房子采用装配式装修,材料都在工厂安装好,直接送到现场组装,加速了农户的“新居梦”。安装的所有墙板都可以拆卸重组,材料回收利用率高达90%,为未来空间改造预留了极大“弹性”,让农房能够随着家庭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布局。目前,新塍镇16个家庭采用了“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创新模式,平均装修时间从传统装修的25天一下缩短至8至12天,效率直接提升1倍。
一栋栋兼具现代功能与乡居特色的农房,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嘉兴的广袤乡村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户真切体会到了“建房省心、住房安心”的幸福。
漫步于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一条整洁的乡间大道蜿蜒向前,将如画的田园风光徐徐展开。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两岸错落有致的农房,依旧保留着江南水乡“枕水而居”的古老格局。
细看之下,变化悄然发生:传统民居的外墙被精心修缮,统一而不失韵味的白墙黑瓦间,点缀着精心设计的窗棂与檐角。更令人惊喜的是村中市集——便利店、飘着咖啡香的特色小店、展示本土工艺的手作工坊鳞次栉比,现代业态与传统风貌和谐共生,处处涌动着蓬勃的乡村活力。
“以前总觉得村里没啥好逛的,现在可不一样了,有吃有玩,能体验的新鲜事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永庆村人徐天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谁能想到,咱们自己村里居然也有‘堵车’的一天了!”
徐天杰感受到的“堵车”,是嘉兴在推进农房改造过程中,将农房改造与在地文化有机融合的生动写照。嘉兴各地立足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对村庄的建筑现状和整体风貌进行科学评估与精心规划。
拆除老旧农房,疏通道路,建设家宴中心、游览步道、健身场所和公共广场、绿地等设施……永庆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结合村庄建筑现状和整体风貌,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
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地域特色的保留民居,成为了改造的重中之重:剥落的外墙被修旧如旧的粉刷工艺重现白墙的素雅;破损的黑瓦被精心挑选的传统小瓦替换,保持原有意境。“我们还通过空间梳理,优化布局,完善服务配套,形成依河而居、布局合理、白墙黑瓦的水乡民居,充分彰显江南民居地域特色。”沈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房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河流的倒影,是田野的伙伴,是村落整体画卷中的笔触。在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埭村九曲港花苑,村民罗甫根也感受到了农房改造激起的“一池涟漪”。
藏在田野阡陌之间,88栋农房整齐排列,远远望去,九曲港花苑统一的白墙灰瓦设计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做了一辈子农民,搬进新家的罗甫根起初还有些不适应,没多久就转变了。一条“钟溪棹歌·隐世田园”风景线,不仅为游客拓展了沉浸式的游玩空间,更深深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罗甫根散步的指定路线。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钟埭村小平农家乐的负责人李小平。钟埭村统筹推进农房改造、管线A级景区村庄和“钟溪棹歌·隐世田园”风景线,进村的游客数量直线上升。瞅准商机的李小平,把自家的农房改造成了农家乐,年收入一下子达到百万元。
在推进农房改造的过程中,嘉兴各地纷纷挖掘在地文化,立足自身独特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资源,将文化基因巧妙地融入到一砖一瓦中。平湖市独山港镇赵家桥村深挖航天教育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中国航天科普馆、航天科普育种基地,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海盐县澉浦镇保山村延续“前庭后宅”的传统格局和“白墙黑瓦+双坡顶(四炝顶)”的农房风貌,让新建农房已成为了村庄承载历史记忆的“活态博物馆”……不仅留住了乡村的“形”,更守住了乡村的“魂”。
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农民在外挣了钱,还是习惯回家盖房子。看着破旧的老房子逐渐展露出全新的样貌,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治愈的过程。但在建设中,缺乏总体规划、没有建设标准等问题日益凸显。
今年7月14日至15日,时隔10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七个方面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到要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在嘉兴,农房改造刷新了颜值,也温暖了农户的心。秀洲区王江泾镇针对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探索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由镇政府统一兜底改造费用的“三统一”模式,让困难家庭“拎包”入住。
近年来,嘉兴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原则,以改善农村住房结构性能、彰显农村住房特色风貌、提高农村住房居住水平为目标,清单化项目化推进老旧农房改造改善、古民居修缮保护、危旧农房拆改整治、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四房共改”,合力打造以“田水树房”为特色的“江南民居”村庄典范,体现红船旁诗画江南乡村韵味。
当老旧的农房披上符合地域特色的“新衣”,当沉睡的文化记忆在精心设计的空间中被重新激活,当便利的现代生活与深厚的乡土情怀和谐共生,农房便不再是简单的居住地,而是承载乡愁、创造价值、充满希望的活力家园。
嘉兴各地的农房改造,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改善居住功能,正逐渐成为一场深入挖掘、保护、活化在地文化的系统性工程。在全力推进农房改造的进程中,嘉兴以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为目标,将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协同推进,促进村容村貌由“局部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