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亿万人居住安全与品质的变革正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2025年下半年,新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并非简单的修缮,而是对城市肌理的一次深刻重塑,是数百万老房子的“涅槃重生”。
“原拆原建”模式成为政策工具箱中最受瞩目的利器。它针对未列入拆征计划、C/D级危房集中且无法修缮的老旧小区,通过原址重建实现安全隐患的消除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温州市的实施方案对此进行了精细化定义,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广州花都区集群街2号楼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栋上世纪70年代的D级危房,在业主自筹资金、政府补助的模式下,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还加装了电梯,每户居住面积增加了十几平米,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创新模式巧妙地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中最棘手的产权复杂和资金短缺两大难题。 不仅如此,像广州市花都区新华坊的改造,更体现了“片区激活”的理念:危房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集非遗体验馆、大师工作坊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的筹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层面,中央财政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提供支持,省级政府安排奖补资金,市县则可统筹土地出让收益、专项债券等多元渠道。海口市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电梯更新,每部电梯补贴15万元,在2025年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网就已完成1821台“高龄”电梯的更换,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居民方面,则可通过直接出资、使用住宅维修资金、提取公积金,甚至投工投劳、让渡公共收益等多种灵活方式参与。针对低收入群体,政府还建立了相应的临时救助机制,确保改造惠及所有居民。 市场化融资也成为资金体系的重要补充,金融机构正积极开发专项信贷产品,为规模化改造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广州新华坊项目通过未来租金收益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成功实现了“用时间换空间”的资金平衡,为其他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政策的焦点主要集中在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这一时间节点意义重大,它与我国早期商品房集中上市期高度吻合,这些房屋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和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温州市的实施方案更进一步,将改造范围精细化到市区范围内,2000年以前国有土地上非单一产权、存在安全隐患、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多孔板结构小区,尤其锁定1990年前建成的“高龄”住宅。这些老房子的“病症”触目惊心:砖混结构墙体开裂、基础沉降,给排水系统锈蚀渗漏,供电线路老化超载,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国范围内房龄超过30年的建筑占比已接近20%,预计到2040年,近80%的房屋将迈入设计使用年限中后期。2025年杭州某小区因外墙空鼓脱落事故,为全国敲响了警钟,“危房不等人”的现实压力,正倒逼着改造工作的加快推进。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顶层设计。这份文件首次在国家层面确立了“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房,对C级危房采取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住建部7月发布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更进一步提出“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的铁律,确保改造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浙江省《城镇社区更新条例》已于今年7月正式施行;上海市宣布2026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温州市鹿城区率先公布危旧房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改造模式。 斑驳的外墙、锈蚀的管道、陡峭的楼梯间……这些曾经是中国城镇中超过20%住房的共同“标签”,正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各地实践的不断创新,逐渐被窗明几净的新面貌所取代。 老房子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而焕新后的它们,正孕育着新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