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大,城市建设“适老化”成为迫切需求。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保障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同时也能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推动社会治理格局向共建、共治、共享优化。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忽视老年人特殊需求,导致老旧社区存在道路狭窄、缺乏无障碍设施等问题。要从宏观层面统筹布局,将老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在旧城区改造中推广“小而美”的改造模式,利用边角地块打造微型口袋公园,配备休息座椅、遮阳棚和健身器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休闲场所。
新城建设方面,应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原则。在规划阶段预留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用地,通过地下连廊、空中步道等立体交通系统,实现老年人从居住区到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缝衔接。通过建立适老化指标体系,将人均公共活动空间面积、无障碍设施覆盖率等纳入城市建设考核,确保规划落地。
目前,老年群体的“空间隔离”现象普遍存在,孤立的养老设施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交机会,也加剧了代际疏离。要创新空间设计,将老年活动区域与其他功能区有机融合。
例如,将老年食堂与儿童托管中心相邻设置,通过共享用餐区和公共活动室,形成“一老一小”互助场景;社区综合体将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分层布局,老年阅读区与青少年活动区共享开放中庭,促进代际交流;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激活闲置空间,将企业午休室、学校教室在非高峰时段改造为老年学习场所,或鼓励社区居民开放自家庭院作为临时活动点,形成“15分钟共享生活圈”,降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成本。
在公共交通领域,除增设无障碍设施外,可借鉴“慢行优先”理念,在社区周边规划独立的“银发步行道”,铺设防滑透水砖,设置连续的扶手栏杆,通过智能感应路灯、电子地图导航等技术提升夜间出行安全性。
推动公共服务场所的适老化改造,兼顾细节与人性化。医院可设置“一站式服务岛”,整合挂号、缴费、取药等功能,配备导医机器人提供语音指引。银行网点可引入“远程柜员机+人工辅助”模式,解决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困难的问题。卫生间、电梯等设施的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如马桶高度统一调整至0.45米~0.5米,电梯按钮增设盲文标识和语音播报功能。
坚持“简单易用”原则,推动智慧化设施的适老化改造。社区门禁系统可采用“人脸识别+实体按键+二维码”三重验证方式,兼容不同老年人的使用习惯。智能手环、健康监测床垫等设备应简化操作界面,数据同步至社区服务平台,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推出“一键呼”智能终端,整合家政、医疗、维修等服务,老年人按下按钮即可享受上门服务,有效解决生活难题。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适老智慧社区”,在公共区域安装毫米波雷达、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老年人活动轨迹和环境安全。在电梯内设置紧急呼叫装置,直接连接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秒级响应”。
精准对接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枢纽,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在居民小区内设置小型服务站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例如,通过推行“社区长者食堂+助餐点”模式,实现中央厨房统一配餐、志愿者送餐上门,破解老年人就餐难题。同时,可以引入“时间银行”机制,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积累“时间币”用于兑换未来养老服务,形成互助养老生态。
可以在医院周边规划“医养综合体”,整合康复医院、护理院、养老公寓等功能,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患者在不同机构间的快速转诊。在社区层面,依托卫生服务站建设“健康小屋”,提供基础诊疗、慢性病管理、中医理疗等服务,与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威廉希尔诊系统。
强化“康养空间”建设,在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设置“健康步道”,沿途配备体质监测站、健康知识宣传栏。开发“园艺疗法”空间,通过种植花卉、蔬菜等活动,帮助老年人缓解压力、改善认知功能。
注重老年人心理感受,强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语言。标识系统采用大号字体、高对比度配色,搭配图示说明。服务场所的广播系统可采用温和的语速和亲切的语调,避免机械冰冷的提示音。
避免使用“老年人专用”等标签化表述,改用“便捷通道”“温馨服务”等中性词汇,减少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在一些公共场所通过设置舒适的休息区、提供老花镜和放大镜等细节,营造出尊重包容的环境,打造老年群体社交新场所。
当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多元化。除传统的老年大学、书画室等场所外,可探索新型文化空间。
例如,重庆市打造的“老街记忆馆”,邀请老年人参与社区历史资料的整理与讲解,既传承了城市威廉希尔文化,又赋予老年人“文化使者”的身份;浙江省杭州市的“社区共享厨房”,定期组织烹饪比赛、美食节等活动,成为邻里交流的情感纽带。
也可以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如担任“文明督导员”“矛盾调解员”等,通过发挥经验优势实现“老有所为”。
总之,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物理空间改造”向“社会生态重构”迈进。通过规划引领、科技赋能、服务创新和强化保障等,构建一个安全、便捷、温暖、包容的城市环境,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熟悉的社区中安享晚年。这不仅是对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回应,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一座绿色新城正以其前瞻性的环保理念和创新的技术应用,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近日,某地一公园公益服务驿站“微光驿”完成改造并向市民开放。驿站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大部分面积用于公益服务——桌椅、免费饮水机、应急药箱、充电设备、共享雨伞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其余面积保留养护办公及应急物资储备功能。
石门沟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柴关乡、太行山东麓,完整地保留着明清山地聚落格局及“四匹缯布”非物质文化技艺,形成了“红石为骨·缯布为魂”的太行传统村落典范。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一幅幅精美的主题墙绘让村落焕发出别样光彩,悄然改变了这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面貌——美化了村庄环境,激发了文化活力,绘就了一幅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画卷。
专家解读|王凯:明方向、促改革、寻路径——对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学习和认识
专家解读|郑德高:适应两个转向 实现五个转变——对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几点体会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家解读 崔愷:关于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体会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胡子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懈奋斗
中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